当前位置: 课程概况 >>课程概况 -> 课程简介
《中医内科学》课程简介
一、课程性质与定位
        中医内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理论和中医临床思维方法研究并阐明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证候、诊断、辨证论治规律和转归预后以及预防、康复、调摄等问题的一门临床学科,是中医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综合了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知识,将理、法、方、药融会贯通,培养学生掌握较完整的中医内科诊疗方法,建立中医诊疗思维模式,在中医学生辨证论治思维方式的形成和临床技能的培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高等中医药院校的中医药本科专业及中医八年制、九年制专业教育课程体系中,完成教学计划、实现能力型人才培养目标的主干课程。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目标是:通过课堂讲授,系统掌握中医内科学的基本理论;掌握内科常见病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药等基本知识。通过临床见习,培养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能力和辨证能力等基本技能。
三、课程设计与内容
        《中医内科学》为专业基础课,本课程在设计中强调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重视培养学生的临床辨证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理论授课90/108学时,主要讲解内科常见40个病证的概述、病因病机、类证鉴别、辨证论治、演变与预后、预防与调理等内容。临床能力思维训练课36学时,包括病案讨论、临床见习、SP教学等,训练学生病史采集能力及临床思辨能力。
四、课程组发展简况
        中医内科学教研室随成都中医药大学1956年创建而成立,建立之初即汇集了四川中医界的一批享誉全国的名老中医如李斯炽、彭履祥、宋鹭冰、冉品珍等,为学科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李明富、张发荣、雷德明、王再谟等名老中医作为第二代学科带头人,在中医内科教学、临床、科研方面作出了突出成绩,在国内同行中享有声誉。在谢春光、王飞等第三代学科带头人的引领下,形成消渴络病、肾与老年病、脾胃肝胆病三个稳定重点研究方向,学科整体水平位居全国同行前列。近年来,在张怡主任的带领下,教研室加大了中医内科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力度,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在本课程教学中引入SP,采用PBL、教学门诊、讨论式等教学模式,并在原有四川省省级精品课程基础上,构建了“中医内科学精品课程创新能力”信息网络平台,逐步形成了中医内科学的课程特色,有效提高了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和临床实践以及创新能力,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教学组现有教师14人,其中高级职称10人,中级职称3人,博士研究生13人,硕士研究生1人。经过几代人不懈的传承和建设,教研室已拥有一支年富力强,师资梯队结构合理,临床、教学和科研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教学队伍,成为学校优秀师资聚集和人才培养的基地。
五、适用专业
        目前教研室承担成都中医药大学五年制、八年制、九年制中医学专业、五年制中西医临床专业、针灸推拿学等专业的教学任务。每年承担理论与实践教学2500学时。
六、教材建设
        《中医内科学》课程先后经历了自编-统编-规划教材的编写及使用过程,通过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充实和完善教学内容,建立了系统化的内科病证,使之更加符合教学和临床的要求,相继成为“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副主编单位。
七、网络课程建设
        教研室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改进现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围绕中医内科学课程特点,在原有四川省省级精品课程基础上,构建了“中医内科学精品课程创新能力”信息网络平台(http://210.41.222.215/),包括网络教学、临床教学资料数据库等内容,支持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学习、案例式讨论学习、模拟测试、创新论坛、创新性实验研究以及教师的辅导答疑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创新及临床思辨能力。运行至今,受到全校师生的一致好评程。